【工人日報社評】
原標題:從“一碗面”看基于本地特色推進建會強會
工人日報-中工網評論員 康勁
從本地經濟社會條件、行業特點出發,找到建會強會工作的突破口,扎扎實實推進,下力氣,做實功,以工會工作新面貌回應廣大職工群眾新期待,讓更多勞動者走進“職工之家”。
據11月4日《工人日報》報道,在甘肅蘭州,“蘭州牛肉面”是一個獨具城市標志意義的特色產業,也是經營門店遍布大街小巷、就業靈活分散的小微經濟體。蘭州工會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過程中,全面推進以“牛肉面經營企業聯合工會”為代表的非公、小微企業建會強會工作,有效發揮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,激勵職工群眾奮進新征程、建功新時代。當地工會的一些做法值得總結和思考。
“職工在哪里,工會組織建設就跟進到哪里”。近年來,各級工會緊盯新技術新業態快速發展的時代特征,持續推進區域性、行業性工會聯合會建設,完善“重點建、行業建、兜底建”模式,將就業靈活分散、流動性高和用工單位勞動關系復雜的行業與企業作為重點領域,聚焦貨車司機、網約車司機、快遞員、外賣配送員等重點群體,創新基層工會組織形式和職工入會方式,拓展縣區、鄉鎮和社區、園區的管理模式,最廣泛地把職工群眾吸引進來、組織起來,取得了重大成效。蘭州工會基于本地產業特色,全面推進以“牛肉面經營企業聯合工會”為代表的非公、小微企業建會強會工作,正是不斷擴大工會組織有效覆蓋的一個范例。
找準當地產業發展優勢,精準發力,是建會成效顯著的多地基層工會工作的共同規律。近年來,隨著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,多種新業態快速崛起,職工隊伍結構發生較大變化。與此同時,在傳統手工業、服務業等個體經營和小微經濟體領域同樣發生著深刻變化。在蘭州,作為新中式快餐業代表的“蘭州牛肉面”,已不再是“小門臉”“夫妻店”“兄弟幫”,而是店面裝修上檔次、跨區域連鎖經營、一家面館就業人數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,用傳統個體經濟的概念已經無法定義其發展現狀。正是瞅準了以“蘭州牛肉面”為代表的傳統產業、傳統行業的發展新態勢,蘭州工會積極探索新路徑、新辦法服務職工。
包括蘭州工會在內的不少地方工會,面對所服務人群中不少人就業靈活、勞動關系不穩定的現狀,以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破題,以推進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為牽引,以黨工共建促和諧為統領,立足于促進當地優勢行業企業的發展,精準發力。同時,通過技能大賽、運動會等一系列活動,加大工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,探索出不少各具特色的地方工會工作新路徑。
隨著城市的發展、生活品質的提升,各色各樣的新興服務體和小微經濟體應運而生,成為城市發展的就業高地,吸引創業達人和就業群體競相入場。如何在這個領域系統推進非公和小微企業的建會強會工作,是工會組織繞不開的新課題。蘭州市充分發揮縣區總工會聯系引導勞動領域社會組織的“橋頭堡”作用,通過靈活的組織形式和建會入會方式,不僅讓散落在街道社區、大街小巷的小微企業、民間社團成立或加入工會組織,而且在普遍建立區域性、行業性工會聯合會的基礎上,用購買服務的方式讓這些小微企業、民間社團融入工會服務圈,為轄區職工提供“八小時內”和“八小時外”的精準服務,從而實現多方共贏。重融合、求共贏,這樣的工作思路證明是有效的。
現實中,各地工會工作所面臨的經濟社會環境不同、產業基礎及實力也情況各異,因此,推進建會強會工作也會面臨不同路徑的選擇。重要的是,從本地經濟社會條件、行業特點出發,找到建會強會工作的突破口,扎扎實實推進,下力氣,做實功,以工會工作新面貌回應廣大職工群眾新期待,讓更多勞動者走進“職工之家”。
上篇:
下篇:
主辦單位:甘肅省總工會 版權所有copyright www.sos-jo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東郊巷26號 郵編:730000 隴ICP備16000114號
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
建議使用IE瀏覽器,IE8~IE10版本1280*768分辨率,16位以上顏色